2024 年 7 月,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袭重庆巫溪,大宁河水位暴涨至历史极值,老城码头商业街瞬间沦为泽国。在这场与洪魔的较量中,无数身影逆水而行,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生命的堤坝,在浊浪滔天中谱写出一曲曲担当与温情的赞歌。
暴雨如注的深夜,宁河派出所民警张建军接到紧急警情:北门沟路段一辆轿车被洪水围困。他带着两名辅警蹚过齐腰深的急流,手电筒光束在漩涡中划出颤抖的弧线。当发现司机蜷缩在车顶时,张建军毫不犹豫将救生绳绑在腰间,让队友拽住另一端,自己游向被困车辆。“抓紧我的手!” 在洪流中僵持 15 分钟后,他终于将司机托举到冲锋舟上。此时他的警服已被砂石划破,膝盖渗着血,但顾不上包扎,又奔赴下一个救援现场。
在田坝镇,社区党支部书记谢续学连续 5 小时冒雨巡查,发现湾滩河水位异常上涨后,立即组织 136 户 410 名群众转移。当最后一名老人被背出家门时,泥石流已在百米外咆哮。谢续学沙哑着嗓子安慰惊魂未定的村民:“有我们在,大家别怕!” 灾后统计显示,全镇 3 处泥石流均未造成人员伤亡,这份 “零伤亡” 的成绩单背后,是党员干部日夜坚守的身影。
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显示,入汛以来全国消防队伍参与抗洪抢险 5985 起,营救疏散 27160 人。在湖南岳阳团洲垸堤坝决口抢险中,消防员连续 77 小时奋战,用沙袋筑起千米防线;在四川雅安山洪救援中,90 后战士孙华伟涉水 8 小时,将 20 余名被困群众背至安全地带。这些橙色身影在洪流中挺立,成为最可靠的 “生命摆渡人”。
洪水退去后的老城街道,淤泥厚达半米。重庆师范大学 “三下乡” 志愿者们挽起裤腿,用铁锹一点点清理堵塞的下水道。带队老师王磊的手掌磨出了血泡,却笑着说:“比起受灾群众的损失,这点痛算什么?” 他们连续三天奋战,帮助 20 余户商铺恢复营业。
在澄溪镇清淤现场,热心居民周洪每天凌晨 4 点起床熬粥,为志愿者送去 160 份热乎饭菜。“他们在前线拼命,我们后方必须做好后勤。” 周洪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无数群众的心声。志愿者龚莲在清淤时,邻居主动照顾她 80 岁的公公,送来饭菜和药品。这种 “你帮我清淤,我帮你顾家” 的互助场景,在灾后的巫溪随处可见。
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潮水般涌来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紧急调拨 1500 个赈济家庭箱,内有毛巾、牙膏等生活物资,通过智能调度平台精准送达 12 个安置点。怀集县政协委员 72 小时内筹集 160 余万元物资,从挖掘机到方便面,形成立体化救灾网络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巫溪本地车友会通过抖音建立运力池,将重庆某企业捐赠的 20 吨蔬菜分装到户,实现 “最后一公里” 精准配送。
在榕江县洪灾中创新的 “应急物资智能调度平台”,为巫溪救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。该平台每小时更新紧缺物资清单,捐赠者通过手机端即可查看需求,实现 “缺什么捐什么”。京东物流依托 “灾急送” 系统,72 小时内从贵阳分拨中心调拨 3 万件冲锋衣,运输时效提升 40%。这种数字化对接模式,让物资捐赠从 “大水漫灌” 转向 “精准滴灌”。
在巫溪抢险一线,无人机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徐家镇 “一线天” 景区山体垮塌后,民警通过无人机航拍快速锁定受困游客位置,仅用 2 小时便开辟出救援通道。地质监测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,实时监测滑坡隐患点,为转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科技手段的应用,让救灾效率大幅提升。
洪水退去后,巫溪街头涌现出无数感人画面:志愿者为受灾儿童辅导作业,社区医生上门为老人义诊,商户自发为救援人员提供免费餐饮。这些平凡善举,折射出中华民族 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 的传统美德。
开云APP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长期坚守的温暖。退伍军人胡世春 44 年如一日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,洪水期间仍坚持每月返乡服务。他说:“党和部队教会我奉献,这份初心永远不变。” 这种跨越时空的温情传递,成为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。
这场洪灾,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。从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,到守望相助的普通群众,从科技赋能的精准救灾,到跨越地域的爱心接力,每一个瞬间都在诠释着 “洪水中有担当,风雨里见温情” 的深刻内涵。正如《人民日报》所言:“哪里有苦难,哪里就有一撇一捺的支撑。” 当洪流退去,那些挺立的脊梁、温暖的笑容,终将化作照亮未来的光,指引我们在重建家园的道路上奋勇前行。